市值登顶 4 万亿美元的英伟达,在 AI 领域风光无限,但其智能汽车业务在中国市场正遭遇暗流。CEO 黄仁勋访华时对中国车企的热情示好,难掩合作遇挫与市场变局的现实。
近期,通用汽车高管用 "相当可怕" 评价英伟达的辅助驾驶方案,这让双方的自动驾驶合作蒙上阴影。奔驰在北美测试时发现,英伟达系统的表现不及中国初创公司 Momenta,随后便将中国区相关业务转交给了 Momenta;捷豹路虎也已开始另寻辅助驾驶供应商。芯片供应问题更让双方的合作雪上加霜。理想汽车原计划搭载英伟达的 Thor 芯片,可该芯片多次延期交付,导致其改款车型上市时间被迫推迟;小鹏汽车则果断转向自研,其图灵芯片已成功在新车 G7 上装车使用。
这场变局的出现源于多重因素。技术层面,英伟达方案在本地化适配中暴露出短板,难以契合中国复杂的路况与交通规则;交付延期以及芯片存在的发热、算力不达标等性能问题,也动摇了车企对它的信任。如今中国车企对智能化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加,在这样的背景下,英伟达的标准化芯片与方案在应对中国市场时,局限性愈发明显。通用汽车对其辅助驾驶方案的负面评价,以及奔驰在中国区的合作转向,都印证了单一的技术输出难以适配多样化的需求。就像理想汽车因 Thor 芯片延期而打乱产品节奏,这既暴露出依赖外部供应的风险,也成了中国车企加速自研的直接推力。小鹏图灵芯片的装车,不仅是一次技术突破,更体现出 "需求牵引研发" 的优势,让 G7 的智能驾驶更贴合实际场景。
小鹏图灵芯片获得车规认证只是一个开端,中国车企正加速自研芯片的步伐。小鹏曾因设计方案调整,向美方企业赔付了一笔巨款,但它依然坚定不移地走在自研道路上。如今车企不再依赖单一供应商。在供应链多元化的趋势下,车企既能借助英伟达的成熟技术作为保障,又能通过自研掌握主动权,这种平衡正在重塑合作规则,倒逼英伟达在保持技术优势的同时,加快本土化调整的速度。
英伟达能否通过策略调整重获市场主动?中国车企在芯片自研道路上能否持续取得突破?这一产业博弈的走向,或将对全球汽车科技的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。
富豪配资-杠杆股票-配资服务平台-股票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